你的位置: 半島 > 音樂知識 > 樂理資訊

這把魯藝自制的小提琴演奏了《白毛女

2024-07-16 17:02:03

  這把魯藝自制的小提琴演奏了《白毛女在延安文藝紀念館里陳列著一把小提琴,琴體總長60厘米,寬21厘米,厚10厘米,琴弓長80厘米。它已問世70多年,是目前存留的唯一一件延安魯藝人自制的樂器。

  延安文藝紀念館講解員雷明娟將這把小提琴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:“1940年冬,大提琴家張貞黻經(jīng)周恩來介紹來到延安,在魯迅藝術(shù)學院任教,教授大提琴和小提琴。由于大提琴、小提琴等西洋樂器在抗戰(zhàn)時期的延安十分稀缺,張貞黻決定自己動手制作,從重慶到延安的時候,他就隨身攜帶著制作工具和一本英文版的樂器制作書。到延安后,他專門寫信給黨中央提出自制樂器的建議,毛主席特地請他吃飯,非常贊同他的想法?!辈痪茫谪撠煿I(yè)部門的李強同志協(xié)助下,延安樂器廠在延安橋兒溝的窯洞里開辦了,由張貞黻任廠長,成員大多為魯藝學員。在延安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,張貞黻用本地核桃木做背板,用紅松木做面板,制作了許多樂器,供延安的文藝團體學習、排練和演出使用。

  1944年,西北戰(zhàn)地服務(wù)團團員王卓回到延安魯藝音樂系學習小提琴,老師就是張貞黻。但是苦于沒有樂器,就求助于戲音部主任呂驥。呂驥給當時在美軍觀察組幫忙工作的美術(shù)系版畫家古元寫信,請他在美軍駐地的食品、物品包裝箱里找到了適合做提琴的松木板和硬木板材料。后經(jīng)張貞黻細細打磨,終于做成了一把精美的小提琴。古元看到這把自制的小提琴后贊嘆不已,便在琴把上刻下“魯藝自制”四個字。從此,這把小提琴就由王卓學習使用。1946年重慶談判后,為貫徹停止國共雙方?jīng)_突、恢復交通和整軍方案的軍事三人小組抵達延安,在黨中央舉辦的歡迎晚會上,王卓就用這把小提琴演奏了《白毛女》片段“扎紅頭繩”。

  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王卓帶著這把小提琴跟隨“魯藝赴東北文藝工作團”到達了東北。1946年,在東北解放戰(zhàn)爭前線演出時,這把小提琴的琴把被壓斷,原來“魯藝自制”的標記也很遺憾沒能保存下來。1952年,王卓帶著小提琴奔赴朝鮮戰(zhàn)場,為坑道里的志愿軍戰(zhàn)士演奏。新中國成立后,王卓成長為國家一級作曲,被周恩來譽為“我們自己培養(yǎng)起來的作曲家”。

  雷明娟非常惋惜地說:“張貞黻在延安時期就患上嚴重的肺病,由于延安落后的醫(yī)療條件,他的病沒能治愈。1948年半島·體育中國官方網(wǎng),在解放戰(zhàn)爭途中,不幸病逝于石家莊,年僅43歲?!?/p>

  2012年7月28日,84歲的王卓老人特地回到延安,捐出了這把小提琴。如今,這把小提琴陳列在延安文藝紀念館里,它見證了延安魯藝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崢嶸歲月,見證了延安魯藝藝術(shù)教育的光輝歷史,也見證了兩位音樂家走過的不平凡的道路。

微站點
查看微站點
個人中心
人工客服
購物車
回頂部